
大曲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
采用优质麦麸、面粉、外加丢糟,通过自然接种,控制发酵,前火不可大,后火不可小的发酵培养原则,精制而成中温偏高温大曲。
一、 工艺流程:
原料(麦麸、面粉) 配料 拌料 加水 搅拌 踩曲 入房培养 前发酵 排潮 翻曲 上小墙 成熟期 后发酵 检验 使用
1、 面粉:质好干燥,无霉变、无结块、无杂质、水分≤14.0%,淀粉≥65.0%。
2、 麦麸:中瓣麦麸,质好干燥,无霉变、无结块、无杂质、水分≤14.0%,淀粉≥16.0%。
3、 酒糟:车间的新鲜丢糟,冷却后使用。
二、 制曲工艺标准:
1、 制曲原料配比,麦麸65—70﹪、面粉30—35﹪、水份含量38—40﹪、丢糟用量为5-15﹪(按当日的投料比例添加,主要是根据丢糟的酸度添加)。
2、 曲胚成行体积28×15×7=2940(立方厘米)。
3、 成形外观、平整、饱满、无缺。
三、 制曲工艺管理规定:
1、 原料配比:搅拌均匀,水份洒浇前后一致。根据气温合理下水,达到成型好、手捏成团不散、不粘手、不干、不湿、适合发酵力度。
2、 曲胚踩紧,中间微松(重量控制在3—3.25KG)。
四、 发酵管理工艺标准:
1、 发酵曲胚排列间隔:3-4cm(侧掌杆下自如)。
2、 发酵培养起点温度23—25℃(夏季越低越好)。
3、 入房培养要求稻草视季节而定,冬季、垫和盖达3公分厚,夏季、垫和盖达2公分厚。
4、 发酵培养,品温最高时达56℃(后三天要根据气候适当排潮)。
5、 上小墙要求为正长方行,高度4—7层。
6、 后期发酵培养温度28—30℃,并做好通风。
7、 发酵完毕,上大墙高度6—8层。
五、 发酵工艺管理:
1、 前发酵2—3天内,保温、保水份,使其正常发酵。
2、 发酵中期4—7天内,通风排潮得当,保持曲胚表面湿度,不干燥、开裂。
3、 翻曲上、下换面,如温度过高,拉开曲胚之间的距离。
六、 成品曲胚要求:
1、 糖化力≧450、水份≦14﹪、酸度≦08—1.5、淀粉40—50之间。
2、 具体要求:感观,曲体外观无水浆痕迹,曲皮1—1.5cm,曲内肤色略带黄色,黑色、灰色为主体的原则。
备注:制曲关键工序质量管理要求:
1、 前期陪菌:
随着季节和室温的不同,曲胚升温也有所不同,夏季升温快些,冬季慢些,当随着温度逐渐上升,曲房水汽增大,潮湿闷热,曲房温度升到30—45℃,曲胚表面有菌丝(呈现白色斑点时,应勤加检查,并根据室内温度、湿度情况,进行排潮。若曲胚表面水份已蒸发到一定程度,且带硬,不粘手,即可进行翻曲,其方法是将曲块底部翻到上面,四周的翻至中间,中间的翻至四周,根据季节确定曲块的距离,并盖好一层稻草,关闭门窗保温。
2、 中期管理:
① 翻曲后,关闭门窗,曲房温度会逐渐上升,当温度上升到45—50℃以上时(视中、高温曲而定)进行第二次翻曲,翻完后关闭门窗。
② 当温度又继续上升到35—45℃时,要打开门窗,并要排潮,调节温度,温度降到30℃时(夏季以室温为准)进行第二次翻曲。
③ 根据升温情况,曲胚的干燥程度,翻曲4—6次,每翻一次,上小墙后曲块高一层,当曲房升温基本结束时,有明显曲香气味,此时曲块已基本成熟。
3、 后期管理:
视季节不同,当曲房温度逐渐降至10—35℃时,可以上大墙,即把基本成熟的曲块逐渐集中堆放在一间房内,堆积高度1.5—1.7/米,要求摆实、靠紧(地面要加垫板)。整个发酵时间在16-25天,要求内无积湿、长霉好、水分≤20.0%。储存三个月以后使用,理化指标:水分≤14.0%,酸度0.8-1.4°A、淀粉30-50%、糖化力【㎎葡萄糖/(g.h)】≥450。
理化指标
水分 % |
有效氮 Mg/100g |
有效磷 Mg/100g |
有效钾 %
|
乙酸菌 万个/g |
腐飱质 |
PH值 |
40-45 |
150-250 |
1950-1500 |
06-0.9 |
750 |
8-12 |
5.5-6.5 |
大曲理化指标
指标
品种 |
水分 % |
糖化力 Mg葡萄糖/g曲·h |
液化力 G淀粉/g曲·h |
发酵力 gco2/g曲24H |
酸度 |
中温曲 |
≤13.5% |
550-800 |
1.3-1.8 |
0.35-0.45 |
0.9左右 |
中高温曲 |
≤13.5% |
350-550 |
0.9-1.2 |
0.3-0.4 |
1.0左右 |
高温曲 |
≤14% |
100-300 |
0.5-0.7 |
0.26-0.3 |
1.1左右 |